【亂象】
前幾年聽講座時,一位反動物園的講者在講台上用道聽塗說的「證據」試圖引導聽眾認為動物園是舊時代的遺毒。其中評論動物表演的部分,大致內容為,她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由遛小孩的媽媽撰寫的塔隆加動物園遊記,內文無非就是她覺得看到海獅秀很傷心云云,因此講者認為動物表演的糟糕沒有任何討論餘地。
我當下就愣了,因為光是youtube上就有許多相關的表演片段,隨便花五分鐘點一部來看都能明白塔隆加的「表演」跟她口中描述的完全不是同一回事。
但就是這樣一個自詡研究動物園多年的「專業學者」卻能藉由演講在臺灣各地向民眾佈達動物園在她腦袋中的落後、殘忍,甚至還在大學裡開班授課。只能說難怪臺灣社會對動物園的理解停留在上世紀中的水準,成天只會拿感情來說嘴,絲毫沒有推動進步的意圖。
今天看到了一則讓我想起這件事的講述塔隆加動物園轉變的報導(連結在留言處),從最開始完全以娛樂為目標到現在重視動物福利、科學研究以及思忖自己在原住民權益方面的職責、起身改變現狀...這座動物園經歷、付出了許多才爬到當今的位置。
以下簡單翻譯其中關於海獅表演的段落,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點進去看看這篇用心的報導
---------------------
直到今天,海獅和飛禽表演仍然是塔龍加動物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但它們與古老的馬戲團有著巨大的差異——取決於「表演者」的狀態,每天的表演都是全新體驗。在這裡,海獅表演作為保育教育的平台而存在——主要贊助商則是海洋管理委員會(MSC),一個訂定永續捕撈標準的非營利組織。在表演過程中,除了主持人會鼓勵觀眾購買持有MSC認證的水產,當一隻海獅藉由拉動繩索引出 MSC 橫幅時,不僅引起觀眾的驚嘆、成為表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環,還使得海獅本身直接為動物園的永續發展campaign做出了貢獻。
與過去相比,當今節目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對動物福利的極度重視。我還記得坐在水洩不通的觀眾席上,屏住呼吸,等待著名的扭動、跳躍和翻筋斗的那天,其中一隻海獅確認了自己今天沒有表演的心情,轉而選擇頑皮地沿著水缸滑行。主持人笑著解釋說現在是交配季節,所以馬力(海獅的名字)有點被旁邊的女性同伴分散了注意力。我們不但沒有感到失望,反而對這些動物不會被迫違背自己的意願表演感到鬆一口氣。這種善解人意的方法在為客人創造愉快和教育體驗之間取得平衡,同時確保不會以犧牲動物的健康為代價。